员工天地
我的“坚持”论
我的“坚持”论 晚上快11点了,微信突然响了一下,是一个即将毕业的亲戚发来的信息,大致内容是:“老哥,快毕业了,很多事都要做选择,我真的不知道哪些该放弃,哪些该坚持?我知道做事要坚持,因为坚持才能成功,但有些我又想放弃,因为只有转身才能另辟蹊径,后而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路。这些道理我都懂,可在现实中,我身处其中,很难选择应该是继续坚持还是转身。” 看到这条微信,心底出现了难得的震动,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难题。一些励志故事,给了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一个远大的梦想,并告诫我们,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坚持。同时历史上还有数不清的正面案例引导着我们:通过坚持,最终能达到成功的彼岸。但回到现实,当我们身处其中,在很多问题的岔路口,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?我觉得只要考虑好是否需要坚持,就知道是否应该转身了,而坚持的理由无非于以下两点: 一、为何坚持? 谁都知道目标是支撑我们继续坚守、发自内心的原始动力,人生的激情来自于对目标的追寻:有人为成就事业而在商场上坚持忘我打拼;有人为儿子上学而拼命努力工作、不浪费每一分钱。不论目标如何,是否远大,只要目标存在,就足以让人们披荆斩棘继续前行。 对于大多数刚步入职场的人而言,可能都或多或少的问过自己:“我为何要坚持?”谁都知道这个时候如果迷茫、困惑了、就会丧失动力,其根源就在于目标的缺失,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的目标。 记得哈佛大学曾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有过一次长达25年的调查,开始时被调查学生的智力、学历、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。在毕业前,哈佛对他们做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。结果是:27%的人没有目标;60%的人目标模糊;10%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;3%的人目标清晰而长远。25年后,哈佛对这群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汇总。结果让人吃惊:25年前的3%人群,大都是成功人士,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;25年前的10%人群,大都是社会的中产阶层;25年前的60%人群,只能做到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;25年前的27%人群,过得基本都不是很如意。从这个调查中不难看出目标的重要,如果将这个目标逐层分解,我们会发现自己连讨论或发呆的时间都没有。所以说在迷茫、推诿、做作中徘徊虚度,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浪费。把精力踏实的花在该做、值得做的事上,才会有意义。 二、何以坚持? 记得儿时念书时父辈们总教育我们:“只要功夫深,铁棒磨成针”,这个道理,世人皆知。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另一个事: “棒”欲磨成针,仅靠“功夫深”远不够,还需“料”——铁棒。如果是木棒的话再怎么磨,最多也只能是棒槌。所以,在一味“坚持”时,我们还要理性的问自己是不是这块料? 自古道“鱼有鱼道,虾有虾道”,决定是人什么“料”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和优势。人都有自己的性格,每种性格都有其适合的工作。无论何种性格,都应接受它,并按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工作,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发的优势。正所谓“行行出状元”,找对职业,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。 目标、性格、优势三者齐备,才能把事做好。做同一件事,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,轻而易举,甚至是手到擒来;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举步为艰,仍不达目标。实际上之所以有这种结果,并不一定是后者不努力,而是后者优势未发挥出来或优势不在此。设想一下:当年钱学森如继续为历史成绩而纠结的话,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之后在数学上的成就。 在坚持或是放弃之间如何抉择——如果所做之事有目标,符合自己的性格、具备一定的优势,那么,困难对我们而言就应该只是短暂的,坚持不懈,必将取得最后的成功。如果所做之事要么没有目标,要么目标不符合自己的性格,要么毫无优势,那么,建议你放弃,重新思考选择新的目标。
尘风
|
Find information about ZHENGCHANG in your language and region.